杨晨、李金羽、孙继海、范志毅成功加盟欧洲职业足球队,拉开了中国足球运动员走出国门的帷幕。除了范志毅是携夫人一同前往外,杨晨、李金羽、孙继海这三个光棍汉正准备或已经把父母接去一起生活,对于这一现象,众人说法不一——
张玉宁(辽宁天润队球员):作为一名职业球员,平时不是比赛就是训练,能回家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机会很少。从小踢球直到现在,一直都是和教练队友待的时间长,回一次家不容易,回去了父母从不叫我做事。我们国内的俱乐部平时采取的是集训制,球员只要在队中安心打好球就行了,到时间就吃饭睡觉,自己不用操太多的心。
像李金羽他们出国踢球带父母一起出去是很正常的事,想一想刚刚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的,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心里肯定会很寂寞。如果我能够到国外俱乐部踢球的话,我也会把父母带去的。国外的球队实行的是走训制,训练完了就走人,我不会做饭洗衣服,再说也能够和父母待得时间长一些,免得父母在国内老是担心。
商毅(原健力宝队球员):我挺能理解李金羽他们的现状。大羽这次出去,比起我们当初去巴西不一样。我们健力宝队去巴西留学,虽然也是身处国外完全陌生的环境,但队友们平常住在一块,吃在一块,周围接触较多的还是中国人,所以精神上没有感觉特别孤独。
如果我以后有机会一个人出国打球,我也会让父母一起去,除了生活上能得到一些照顾外,精神上也能得到一些安慰,当然这也是一个过渡。能尽快安定下来打好球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带父母出去可以走近路。
李松海(李蕾蕾的父亲、国安队教练):谈到球员出国的问题,去年世青赛后,美国国家队的教练就曾经邀请李蕾蕾去美国踢球,李蕾蕾自己也很希望出去,但是由于他是八一队的队员,身份比较特殊,且足协也有规定,队员在俱乐部服役满4年才可以转会,因此李蕾蕾出去比较难。对此我们也是比较遗憾。
如果李蕾蕾出去,我认为他能够自己独立生活,因为他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在朝阳体校住校,这些年来在运动队他很少回家,一年也就回家一两次,他独立生活没有什么问题。职业球员就应该适应这种独立的生活。李金羽他们这几个孩子从小也是在外闯荡,应该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咱们的球队过的是一种离开父母的集体生活,平常根本没有时间也没人教他们学做家务事,在国外比赛训练之后一个人回家还要干这干那,在精力上会不够用的。李金羽他们四个人把父母接去照料他们的生活,我觉得这可以理解。因为刚出去时,各方面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在精神方面,开始时语言不通,会感到孤独,有家人在,至少在精神上心理上能有一个依赖。但是如果李蕾蕾出去我和他母亲是不会出去照顾他的。
沈清(北京球迷协会会员):杨晨、孙继海、李金羽带父母出国照顾生活,可能是出于对新环境不太适应。但我认为我们国家球员的骄娇二气太重,不说欧洲的一些职业球员,单看日本的中田英寿、三浦知良,韩国的徐正源、车范根,他们出国踢球也没听说要把父母一起带出去照顾自己的,他们在国外不是也过得比较顺利吗?
我们的球员自我管理能力差是公认的事实,平时就算规定夜里必须准时上床睡觉,有的人也会乘教练不注意半夜跳窗翻墙玩到第二天早上。再说国内的比赛不像欧洲的高水平联赛那样紧张激烈,他们几个人刚去肯定会在生活和比赛训练的节奏上不习惯。如果我们的年轻球员被国外俱乐部看中要人,每个人都要把父母一起带去的话,可能以后国外的俱乐部在与中国球员签合同时都不得不附加上“因某某球员在生活上无自理能力,要求父母同行照顾自己”的一条。这样说出去也不怕别人笑话咱们。
我认为没有必要把父母带去,我们国家18岁以后就算成人了,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是孩子,但我们的球员自己不能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出国留学的大学生,也还不是一个人能在国外生活得下去。我们的球员真应该向留学生好好请教,认真学一下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比起留学生边学习边打工边生活的日子,杨晨他们在国外算是幸福的了。只要自己学会有计划地安排时间,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
张京天:他们这几个孩子出国踢球把父母也给带去了,对此我是持赞成态度的。从我们东方民族的传统来看,儿行千里父母总是非常挂念的,总也放不下心,倒不如和孩子一同出去,对他们这几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说能尽快地安下心来就是件好事,但学习外语的速度肯定比周围没有中国人时慢得多。
但是要看到,日本的中田英寿在意大利就不错,也没听说人家把父母接去照料生活,但中田英寿的身价放在那儿,收入也高。就李金羽、孙继海、杨晨的身价来看,他们现在的收入在国外肯定不高,要在当地请个保姆,恐怕经济上有些吃紧,再说请当地的保姆在语言上也不容易交流。
杨晨、李金羽、孙继海带父母出国踢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不能武断地说他们娇气。从球员全方面的发展考虑,我们的球员在国内除了日常训练,平时应加强科学文化方面的学习。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除了球踢得好外,同时还掌握了几个国家的语言,并且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非常强。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在培养青少年球员时一般都不是很注重知识文化的学习,只要球员的球踢得好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很短视的表现。有一个被良好的文化修养武装的大脑,对于球员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学的东西多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强了,球员的心胸才会开阔,在大赛的紧张气氛下才能挺得住,临场发挥才能正常,在这一点上,申花队的申思就很不错。
青少年球员能够成才的比例是非常小的,那些能被职业队看中的优秀球员毕竟只是少数,那些被淘汰下来的球员如果不注意对知识文化的学习,走上社会以后也是非常难以立足的。所以我们在培养新人时,应本着对球员负责的态度,加大对青少年球员文化学习的投入,即使退役后不打球了,也能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个人出国踢球应该进行鼓励,将球员以个体的形式融入先进足球国家的俱乐部中,比组织几十名队员一起出国更容易学到地道的东西。比起我们几十年前去匈牙利学习,今天的外国足球不可能一点私心都没有地为别的国家培养成批的足球运动员。在今天浓厚的商业气息下,到国外踢球的队员还是应该牢记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祖国的足球事业这一点,出去就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对于一些困难要有克服的勇气。我听说李金羽老是哭鼻子,最近刚到法国因为晚上屋子外面风吹草动又哭了一次,再怎么说也是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子了,踢足球的人就应该有军人上战场打仗的勇气。
麻雪田(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范志毅、孙继海、李金羽和杨晨出国踢球是件好事,不仅对他们个人,而且对我们国家的足球事业都有好处。但他们在去欧洲打球的同时,还把父母一块带去照料自己的生活,从深层次讲,这是我们中国人培养下一代的观念所决定了的。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浓厚的儒家思想沉淀对这方面的影响巨大,这直接对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发生作用。
我国的足球体制还不成熟,国内的俱乐部虽然名义上职业化了,但大都实行的是集训制。队员在家里有父母照顾,在球队里有教练照顾。国内的教练员当得十分辛苦,训练比赛生活都要亲自过问,有时教练员在晚上熄灯以后,还要到每个房间看队员的被子盖好了没有。时间长了,无形之中就造成了队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过分地依赖教练。场上场下离了教练就没主意,这对于球员个性的培养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我觉得韩国培养足球人才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韩国有着成熟的大学生足球联赛,职业队要补充新鲜血液时一般都是到大学生足球队中去选择年轻球员。这些球员不光在大学经历了高水平联赛的洗礼,而且在校园内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专业知识,属于知识型球员,心理素质过硬,这也许就是韩国球队在国际大赛中能够临危不惧的原因。
另外,足球比赛注重整体作战是纪律,队员在场上必须服从。但在注重了整体之后,队员的个性发挥往往决定了一支球队的成败得失。以前我们有点将这两项对立起来,动不动就扣“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帽子。我们现在应该努力改变这方面的观念,在球员的个性化上多下功夫。
像李金羽、孙继海、杨晨这三个年轻队员到国外踢球,不光在训练、比赛中能得到锻练,而且在生活上的磨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他们的意志力非常有好处,能够培养比赛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他们三个是我国足球界改变培养球员观念的探路者,他们今天的经历能够对今后更多的球员出国积累经验。
编后:应该看到,李金羽、孙继海和杨晨在欧洲的境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年轻足球运动员在综合素质上与真正的职业运动员标准尚有差距。这种差距,是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球员观念上的差距。过早地对小球员实行专业化训练,忽视青少年球员的文化学习,长期实行集训制管理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扼制了球员的个性化发展,直接导致球员的创造力不足,缺乏自我管理、独立生存的能力。
还应该看到,李、孙、杨、范四人到欧洲打高水平的职业联赛,为我国足球事业写下了开创性的一笔。对整个中国足球而言,走出去才是最关键的;对球员个人而言,经受住困难的磨练才是最重要的。